校园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资讯 > 正文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访南集贤村 沿着鼓乐足迹 追寻千古遗音——“鼓乐传承 美育乡村行”(四)

来源: 时间:2021-07-28 20:17:42 作者: 点击:

 

722日,“鼓乐传承·美育乡村行”实践队在赵晨泉老师带领探访西安市周至县南集贤村,沿着集贤鼓乐的足迹,追寻千古遗音。

集贤村,旧称南集贤,坐落于终南山脚下的一个村子,却在代代相传中掌握着一个世界重点非遗保护项目——集贤鼓乐,集贤鼓乐是西安鼓乐的重要分支,也是西安鼓乐僧,道,俗三派中,俗派的代表之一,与何家营鼓乐均属隋唐皇家宫廷宴乐。集贤鼓乐。被称为香会乐的乐种,集贤鼓乐有两个组织,分属东、西两村,属东村的称为东村香会(即为现在的集贤东村鼓乐社),属西村的称为西村香会(即为现在的集贤西村鼓乐社)。

我们先走访集贤东村的掌门人——顾景昭老先生。42年来,顾老先生一直坚持着西安鼓乐的传承与推广。带领14名乐社成员参加第五届亚太地区华夏之声音乐会、人民大会堂演出、新加坡艺术文化交流,其中的坚守和心酸是一位纯粹的西安鼓乐传承人的执着。年过七旬的顾老先生,身体健硕,鼓声一响,现场为我们演奏了经典曲目《将军令》和他的自创曲目《斗鹌鹑》与《庆丰收》。顾老先生谈到,由于曲目呈现时间较长,受舞台时间限制,集贤鼓乐将不同调最精彩的部分融合在一起,用鼓调表现出来,因此,东村乐社演奏曲目风格整体给人一种急促,短小,激乐的感觉。这一刻,安静的村庄里,很是悦耳。

集贤西村鼓乐社,我们在社长田孝梨带领下,有机会观看了六位前辈使用三把笙,一支笛,一尺巴,一枕梆子,演奏《刮地风》和《接圣旨》。田社长的击鼓声沉稳有力,与乐曲旋律完美结合,在笛、笙、管等乐器的配合下。总是能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展演后田社长还将自己对鼓乐的见解和知识倾囊传授,教我们诵读古老的工尺谱《刮地风》,“了五了啊,工啊了工五啊;了五了啊……”这一刻,安静的村子里很是悦耳。一千多年来,在不断地总结,沉淀中,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再传授给别人,笙表现的是律,是谱面上有的;笛表现的是韵,采用哼哈读法,两者结合,构成和谐。

1200多年前的鼓乐同唐宫乐人一起从历史的缝隙里遗落至南集贤的土地上,又在南集贤人“斗乐”的智慧和口传心授的坚持中传承演变至今。一叠古谱,一段唱腔,一场表演,演奏着笙鼓不绝的千年传唱,两个乐社共同讲述了南集贤与西安鼓乐的前世今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路上,有着许许多多像西安鼓乐传承人顾景昭、田中禾这样的老人,仍在执着,仍在奔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瑰宝被时代掐着咽喉,让年迈的他们不敢放手。后来,为了在鼓乐方面有创新,就把鼓乐社分为了东西两个乐社,并通过每年乐社组织“斗乐”比赛代代传承、提高。

活动的最后,赵老师带领“鼓乐传承·美育乡村行”实践队队员,走访村中10位小朋友,邀请小朋友们进行游戏并赠送学习用品,参与击鼓传花的互动游戏,在师生与孩子们默契地配合下带动了现场氛围,为孩子们今后深入学习鼓乐文化,埋下种子。除此之外,团队里的4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小朋友们一起开展体态律动活动,通过简单的拍手,捻指,点头……动作,让他们感受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力度的强弱。可爱的小朋友们,也主动唱起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是新生代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是我们将鼓乐文化传承下去的决心,鼓乐传承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一定能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供稿:音乐学院  撰稿:赵晨泉  责任审核:仵录让

 

 

联系我们

雁塔校区:西安市雁塔区兴善寺东街69号 邮编:710061

长安校区:西安市长安区神禾二路101号 邮编:710100

联系邮箱:dzbgs@snsy.edu.cn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学校微博